正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《新聞時政眼》欄目中所說:在山丹、在蘭州、在北京,培黎學校開枝散葉。20世紀40年代,路易·艾黎和他的朋友們為使支援中國抗戰的工合運動持久發展下去,開始提倡在全國各地試辦培黎學校,接收普通的合作社徒工和逃難的工農子弟入學。其中,位于陜西秦嶺山區雙石鋪的培黎學校辦得最長久。1945年培黎學校從雙石鋪遷移往甘肅山丹,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遷至蘭州。
路易·艾黎的職業教育夢想并沒有就此止步。就像他在一首詩中寫道的:“中國給我了生活的目的,給了我一項愿意為之奮斗的事業,這事業一年比一年更加豐富……”1984年7月,根據路易·艾黎的提議,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,將1983年5月在北京創辦的我校更名為“培黎職業大學”,實現了從當年的培黎學校到培黎職業大學的跨越式發展,路易·艾黎和喬治·海德姆(馬海德)一起擔任首任名譽校長。在1985年5月28日培黎職業大學建校兩周年紀念大會上,路易·艾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,又如四十多年前一樣詳盡地解釋他為什么要把這所大學命名為“培黎”:“中文意思是培養黎明……;培黎又是人名……”1985年11月,路易·艾黎指示培黎職業大學承擔為河南等地“中國工合”培訓干部任務。1986年2月,艾黎與馬海德致函北京市領導,請求支持解決培黎職業大學的學歷教育問題。2004年4月,經批準,在原北京培黎職業大學的基礎上設置為北京培黎職業學院,開展高等職業教育(大專層次),實現了艾黎等老一輩培黎人辦一所國家承認學歷的職業大學的夙愿,這是培黎辦學史上新的里程碑。
從培黎學校到北京培黎職業學院,一脈相承,薪火相傳。根在山丹,身在蘭州,魂在北京。北京培黎職業學院的校標設計就寓意著艾黎“為黎明而培訓”的辦學宗旨:北斗七星象征著紅色政權和共產黨的領導,為學校全面建設指引著方向;培黎藍色隱含著黎明、和平與生命的意思;數字1940表明建校淵源于1940年創辦的培黎學校。學院把老校長何克作曲的《培黎工藝學校校歌》確定為北京培黎職業學院校歌,傳唱校歌已成為每年新生入學教育的傳統。